开云网站教育培训课程(合集7篇)
发布时间:2023-09-23 19:20:07

  我们的实训课程以中小学干部管理实务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管理策略和管理技能为目的,以实际操作和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内容上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在过程上注重课题研究与培训同步并进,在价值上追求实用、实效。

  我们坚持“研训一体”的工作原则:以研究促培训,让研究服务培训,边研究边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党校与中小学校联系紧密、理论研究空间大的独特优势,坚持研训一体、研究与培训相伴;知行结合、注重实训;分层分类开发课程,体现区别性及针对性。我们总结了前期有关实训课程的开发工作,完善了课程开发团队,建立了专家顾问组,聘请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校长为顾问。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子课题的分配,制订了实训课程开发计划。

  在培训中,我们注重实践体验,加大学员参与中“训”的成分和力度。在实施过程中,以本区培训机构(者)为主体,专家、行政领导、校长、学员等参与到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中,拟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结构、确定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课程资源以及实施与改进课程。

  在研究中,我们以教科研实训课程为切入点,整合海淀区教育干部培训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中小学课题研究》,还开发了第二批实训课程,汇编了相应的培训资料,研制了《中学教学主任听评课手册》和《中学教学主任岗位标准》。

  开云网站

  我们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重点解决教育干部培训中的问题,加强中小学干部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注重研究过程与成果的表达。我们的实训课程开发是与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每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载体和平台,即培训班次,例如中小学教学干部听评课训练对应的是中学教学主任培训班,中小学德育干部会议管理训练对应的是中小学德育干部研修班,中小学干部讲话训练对应的是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

  借助行动研究,我们建立了正式的课题研究小组。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育党校的培训教师,学员发挥参与性作用,有关专家领导提供咨询指导,三者是合作的、交互的,进一步密切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课程开发体系使培训教师成为实训课程的生产者和研究的主体,研究与行动结合,在研究中改进行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的课程开发大体经历了“训前调研―课程设计与准备―实施课程―课程总结与改进”的行动研究过程。基于多年中小学干部培训积累的经验和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我们以中小学课题研究为领头雁,以中小学教学干部听评课训练等四门课程为后续的工作布局,从点上做起,逐步形成实训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在认真研究中小学教科研需求和现状的基础上,围绕中小学课题研究的过程,注重列举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案例,增加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及思考和练习,突出了“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和操作性。

  在农民远程培训中,课程质量的高低对农民培训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农业网站提供的网络课程使用率通常都不高。这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网络教育起步较晚,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使远程教育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探索和研究农民远程培训课程的科学构建势在必行。

  教学资源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开发者往往只注重内容的精彩显现,而因种种原因很少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事实上,远程教育中的各种资源相互配套、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既有利于学习者,也可以降低网络教育的成本和费用。

  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加之农民学习需求差异大,针对农民的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优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切实满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但现有的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往往只是体现了学习者自己学习的这一特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

  课程内容往往是传统的课堂搬家或教材课件网络化,有些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无关的信息过多,农民真正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等则相对较少,这大大降低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结果是使他们“穿着旧鞋走新路”或者“刚学人家三分像,人家又有新花样”。因此,培训内容应符合农村的特殊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同时,培训课程应因地制宜的筛选培训内容,贴合地方产业规划要求。目前,农民培训网络课程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没有很好地体现地区特色,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现实中的网络课程往往仅是现行教材的电子版本,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知识点简单罗列。并没有考虑相同教学内容对于不同水平及类型的学员,要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和组织方式,且重难点也没有突出。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难理解的农业技术,部分网络课程也仅仅利用文字形式呈现,没有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对学习环境进行模拟,这就使得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以及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其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即以实践的行动内容为主、理论的学科内容为辅,并在人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过程性和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能力,并提出建立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的或者与学科体系相对应的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框架。

  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整体需求出发,面向“三农”,探寻具有普遍适应可能的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覆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还包括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发展问题。

  主要体现在满足受训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是有针对性的现实需求。在考虑到课程设置“有用”的同时, 还须坚持培训专业的适用性与技术性, 须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增效等诸多实惠。

  研究者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思考产业未来的发展,内容要与时俱进, 力求体现新理念,融入国内外在农业发展与创新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

  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为受训者提供必备和通用的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使其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适用于各类专业。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倡导融合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全部儿童都融合在一起受教育,没有隔离。不论儿童的身体、智力、情绪处于何种状况,在基本受教育权上人人平等,没有例外[1]。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一个前提是普通学校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就倡导在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普通师范院校已经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在英国、美国、挪威、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培训在普通学校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中都有明确的内容和形式[2]。

  早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3]。2008年修订案重申了这一条。《残疾人教育条例》也有类似的规定。但是,法律的落实情况很不理想。据汪海萍教授的调查[4]:我国大陆仅有13.9%(19所)的师范院校开设或曾经开设过特殊教育课程。怎样才能有效地培训普通学校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知识技能在国内是一个未曾深入探索的问题。由于我国普通师范院校没有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普通教师特殊教育培训的任务后延到了职后教育。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中,增设特殊教育培训是对职前教育缺失的补救,是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最后一次机会。

  目前中小学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客观存在使教师继续教育中增设特殊教育培训更显迫切。中小学中或隐或显地存在注意力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多动症、孤独症、学习障碍学生。由于普通教师缺乏必要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虽然他们付出了较大努力,但往往力不从心,收效甚微[5]。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让普通教师了解、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通过培训全体普通教师,可以使他们都学到一些基础的特殊教育知识,主要是正确的残疾人观。可以教育和影响全社会正确对待残疾人。积极地改进各种公共设施以满足残疾人的需要。如果残疾人日常感受的不是挫折,而是成功与分享,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就会增强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成员,为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开云网站

  通过全体教师教育全体下一代关爱残疾人,使用文明术语。美国普通民众说“write Braille”,我国社会大众通常说“扎盲文”、“戳盲文”、“攮盲文”,惟独不说“写盲文”。这反映了人们的潜意识中,盲人没有“写”的能力。要使用没有价值判断的中性术语。当“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对时,两者都没有感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对时,就被反衬上了不正常的色彩。当中性术语与积极术语对照使用时,由于反衬作用,中性术语被投射上一些消极色彩[6]。当“视力残疾人”与“正常人”对照使用时,视力残疾人的“不正常”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潜意识中视力残疾人被归为“不正常”。这在情感上是不合适的,在逻辑上、科学性上也是错误的。“视力残疾人”可以与“视力正常人”相对,他们仅在视力上不正常。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用情感上与普通大众相近的术语。换言之,只要不出现歧义,尽量不突出特殊性。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要使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使残疾人的特殊性越小越好。不能千方百计地强调特殊性,而疏远了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情感距离。

  很多残疾人反对“残疾人企业家”、“盲人歌唱家”、“残疾人作家”的提法和新闻报道。这些报道中褒奖“残疾”胜过“人”,胜过他做出的贡献。尤其作为标题,卖点是残疾,中心是残疾。有些地方把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树为普通儿童学习的榜样,“残疾儿童都……,我们更应该……” 是教师教育普通儿童惯用的句式,其副作用显而易见。难道非残疾人一定比残疾人强,残疾人应该比别人差?

  不应该把普通学校成为“正常学校”,普通教育称为“正常教育”。有残疾人的社会才是正常的社会,有残疾儿童的学校才是正常学校,包含了特殊教育的普通教育才是正常教育。

  通过全体教师教育和影响下一代全体国民理解、尊重、接纳残疾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普通教师特殊教育培训的全面展开,对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将有里程碑意义,会极大地推进社会文明、和谐。

  通过对普通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可以为随班就读打下基础。遇到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会积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教育自己的学生接纳残疾儿童,平等对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通过对普通学校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他们能够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教育残疾儿童,有利于残疾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也有利于普通儿童理解残疾儿童,将来形成对残疾人更关爱、更接纳的和谐社会。

  对普通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可以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如果出现学校功能与学生需要不相符的情况,学校应当做出改变,以适应学生的需要。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可以成为普通儿童克服困难的榜样,与残疾儿童互帮互助,有利于普通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普通儿童的道德培养。特殊儿童的到来使得普通班级更加丰富多彩,能够丰富普通儿童的阅历。在教学过程中,残疾(大差异)是磨练教师教学水平的磨刀石、是财富不是负担[7]。在教育辅导残疾儿童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锻炼和提高,用教育残疾儿童的方法教育普通儿童,同班的普通儿童会受益,后继的普通儿童还会受益。

  对普通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重点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其中基本理念是第一位的。要培养感性认识,带领受训老师到特殊教育学校参观,通过观察接近特殊儿童,感性地认识特殊儿童。第二、符合特殊儿童需要的教学方法。当班上有特殊儿童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事项,特别的教学方法。第三、特殊教育技能。如班上如果有盲或聋儿童,就需要掌握盲文或手语。要求普通教师懂得一些简单的特殊教育技能,如何让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形成一个和谐的班级[8]。本课程要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培训,而不是只培训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任务的教师。当教师遇到具体的随班就读教学任务时,还应有专门的、针对性的、更大强度的培训。

  全体职前未修特殊教育学分的教师都应接受在职的特殊教育继续培训,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教师可以不接受在职的特殊教育继续培训,理想状态是大学教师和他的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的老师受过特殊教育培训,他们早形成了正确的残疾人观,只要他们接纳、欢迎随班就读的学生即可。这样,大学教师不必影响他的学生的残疾人观。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受到熏陶。

  使受训教师形成正确的残疾人观,理解和尊重残疾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手段和方法。养成平等博爱的师爱胸怀,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学生关心、接纳残疾儿童,为残疾人融合到社会主流打下基础。

  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面临全新要求。研究提出电力企业干部培训应从满足型向引导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从普适型向专业型转变、从外来型向内生型转变,以理论教育为根本、知识教育为基础、党性教育为关键,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主次分明、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是这一工程的基础工作。[1]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建立完善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对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近几年对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真做好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党的十作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部署。多次强调要建立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地转化为培训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头脑。[2]

  好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提出,要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队伍。好干部的成长,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是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培训课程体系则是培养内容和方法的最重要载体。只有把好干部要求切实转化为系统科学的教学课程,形成有效管用的好干部“生产线”,才能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主动适应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发挥其在好干部培养方面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党的十提出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树立“做强做优、世界一流”发展目标,电力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一流企业的发展愿景。这些愿景目标,要求企业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事部门,必须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全面优化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构建一支职业素养好、开拓能力强、具有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能够引领电力事业创新发展的优秀干部队伍。

  近年来,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探索了许多好做法,需要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加以规范和推广。[3]同时,当前培训课程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足,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干部教育培训也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

  目前,许多电力企业干部培训沿用的是党政干部的培训模式,在内容上简单照搬党校、行政学院或高等院校的课程,没有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面对新时期新任务,依靠“复制”、“拷贝”难以满足电力发展需求,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全面创新,走出一条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具体包括:

  随着大规模培训干部和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升,早期低水准的一般性培训已难以满足干部发展要求。以政治理论培训为例,目前不能再局限于研读经典著作、解读基本原理上,而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引导干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去,许多干部培训往往采用“我有什么培训什么”的路子,以知识灌输为主,培训课程与实际工作形成“两张皮”。电力企业做强做优的过程中,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经营发展和改革稳定面临许多新课题。干部培训要着眼于提高实战性,把解决问题作为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拉近培训与工作实践的距离,提高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央强调,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增强针对性。电力企业应当从企业发展和岗位工作需求出发,全面开展干部队伍盘点,分专业、分层级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化课程体系,分专业开设培训课程,着力提升干部专业化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庞杂的工作,对培训开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电力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具备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能力。应当坚持统筹规划、精简集约、协同高效、资源共享,在做精做实各级培训机构的基础上,集中优质教培研发资源,积极开展各电力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推进理论创新及课程开发等方面工作,使培训课程真正体现电力企业特色。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电力企业应当牢牢把握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以理论教育为根本、知识教育为基础、党性教育为关键,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主次分明、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4]

  电力企业作为公用事业单位,必须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持旗帜鲜明地反映党的主张、体现党的意图、落实党的要求。要坚持不懈、深入浅出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重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课程内容应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积极转化为做好电力工作的具体措施,使理论学习能够学以致用。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干部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在电力生产、供电服务等工作中,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奉献电力人的光和热。加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增强依法治企观念,做到干事干净,保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清廉本色。

  坚持把研究电力企业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统一干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抓好重大战略部署的落实。目前,电力行业正处于发展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把各电力企业提出的发展目标、重大部署作为重点开云网站,被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化为干部学习研讨的重要课题,做到企业发展推进到哪里,干部教育培训就跟进到哪里。

  随着电力事业快速发展,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需有“本领恐慌”。干部教育培训课程要着眼于广大干部的岗位职责,有针对性地加强与电力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培训,帮助干部及时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工作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统筹安排和推进。电力企业在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把需求调研作为培训课程生成的首要环节,充分运用专家设计和干部推荐两种途径,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一方面“沉下去”,岁末年初组织经验丰富的课程开发人员担当“催化师”,主动参与业务部门的形势任务研究,在业务分析、能力现状和需求分析、培养方式研讨等环节,与干部所在单位、上级部门和干部本人进行面对面的探讨,提出课程方案。另一方面“浮上来”,利用企业全年各类大型会议、集中培训等机会,组织开展调研问卷,由干部自行推荐课程,做到“大家的课程大家议”,形成培训计划。

  课程形成后,不可能一成不变。要择优确定一流的师资来源,对教师采取评分制,实行班主任跟班听课、反馈改进建议,推动课程的内容和层次不断提高。建立重点培训课程项目库,由企业专业主管部门评选年度培训重点课程,培训经费向重点课程倾斜,并定期对重点项目库实行滚动修订,确保库内课程符合企业发展核心需求。对重点课程实施跟踪监控,针对培训质量进行多重测评,形成重点培训课程质量评估分析报告,根据评估情况不断改进课程设计。

  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高质量课程体系。除企业自身特色课程外,多数公共通用课程尤其是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应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保证课程先进水平。

  干部教育培训不同于一般培训,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要针对干部工作经验丰富,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强等特点,尽量减少传统讲授式授课方式,综合运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方式进行教学。电力企业应将自己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国际化业务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搬进课堂,充分利用声、光、电等技术,积极开发新型仿真训练设施,使学员受益匪浅。

  [2]中央党校课题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2.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基本要求。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提出从学员实际出发,构建既有理论性、实践性,又体现创新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对策建议。

  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立足于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对于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全省法学教育和政法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作用,加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干部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法治素养和业务能力,2016年1月14日、15日,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牡丹江市开展了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结束后我们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用以指导今后的培训工作。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市、区局领导、基层司法所长和社区干部,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0份。

  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培训机构对培训需求缺乏深入分析,有的培训机构苦于拿不出紧密联系实际的高质量课程,只能“有什么就教什么”“会什么就讲什么”,内容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需求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甚至“自娱自乐”,不受干部欢迎[1]。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未能很好地贴近基层干部的现实需要,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学理性强实践性弱,致使干部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培训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创新充实.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干部培训内容需求呈现出多元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科学人文素养四个选项中,对科学人文素养、业务知识的需求分列前两位,需求度最高。其中有5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科学人文素养,这说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对除对法律法规、政策理论保持正常需求外,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意识十分强烈。急切需要开展哲学、历史文化、伦理、环境保护、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干部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调研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司法行政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了解和分析目前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状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培训课程体系是指构建培训课程的形式和结构,由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培训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2]。在培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体系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难度系数最复杂。培训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满足受训单位和受训干部培训需求,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受训干部工作技能。从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来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必须以坚持问题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针对性;以干部的成长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我们认为,司法行政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符合干部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既要体现培训目标,又要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既要考虑历史延续性而涵盖已开设的教学专题,又要顾及完备性和前瞻性而设计一定数量新的教学专题;既要强化创新性和开放性,又要保持课程的相对稳定性和成熟性。总地来说,应具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既要突出能力培训,又要强化党性锻炼;既要促进党的事业和执政党建设的发展,又要帮助和促进干部全面健康成长。第二,既要加强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金融等知识教育,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以及本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第三,既要注重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培训。第四,既要设置共性化课程,还要设置适应不同类型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差异的个性化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无论是干部成长还是干部教育,其主体、核心和焦点都是干部。只有研究干部、懂得干部,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为干部服务。否则培训一定会有所偏差,不可能有较好的质量和效益。做好干部培训工作,首要的就是要研究干部现状,了解干部的知识结构,掌握干部的思想状态,把握干部的学习需求,研究干部的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遵循干部学习特点,尊重干部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干部学习内生动力,按需施教,防止有什么就讲什么,不管什么人内容都一样,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事实证明,真正解决问题的教育培训才是好的教育培训。干部培训要紧紧围绕事业发展、干部履职尽责和个人成长中突出的问题,紧紧围绕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真正做到干什么训什么开云网站、缺什么补什么,绝不能为培训而培训[3]。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培训前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工作。培训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学员所必须掌握的、用来执行工作任务的、符合培训课程目标的工作知识和技能[4]。培训课程需求分析实施过程应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确定调查分析对象;步骤二:选定调查分析方法;步骤三:设计调查问卷工具;步骤四:实施课程需求调研;步骤五:汇总分析课程需求。

  综合调研结果和近年来的不断探索、积累,根据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黑龙江省委《关于贯彻落实〈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意见》和省委组织部《黑龙江省干部教育培训十二项重点改革项目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的要求,我们初步的设计思路是: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应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业务知识培训、人文素养教育四大体系,主要由八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课程。

  重点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国情形势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坚定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模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课程:(1)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块二:廉政建设与党性修养。包括课程:(1)党风廉政建设与惩防体系;(2)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意识;(3)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重点加强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教育,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的培训,提高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模块三:依法治国。包括课程:(1)法治政府与依法行政;(2)人民监督员、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3)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4)权力清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5)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6)法治监督与权力制约;(7)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8)刑法的理念与刑事法治;(9)刑事诉讼法中的行刑权;(10)治安管理处罚法在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11)社会治理法治化与社会稳定;(12)我国的犯罪、形势政策和犯罪预防。

  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的培训,加强各种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帮助干部提高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模块四:专业技能。包括课程:(1)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构建;(2)社区矫正的现实问题与发展方向;(3)法律援助法与实践;(4)刑事诉讼中的司法鉴定;(5)公证公信力和当前公证工作;(6)法制宣传教育创新研究;(7)职务犯罪问题研究;(8)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的热点问题。

  按照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展哲学、历史、科技、文学、艺术和军事、外交、民族、宗教、保密、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培训,帮助干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模块五:领导能力与道德修养。包括课程:(1)礼仪文化与职业形象塑造;(2)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理与媒体沟通;(3)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4)中国传统文化;(5)公文写作处理实务;(6)新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7)当前反恐形势及反恐法解读;(8)保卫工作的历史回顾及新时期使命。模块六:心理调适与身心健康。包括课程:(1)领导干部的行政压力与心理调适;(2)用心构建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3)健康新理念;(4)拓展训练。模块七:公共行政管理。包括课程:(1)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2)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解读;(3)当前形势分析(国际政治形势、全省经济形势);(4)提高政府的执政力和公信力,增强行政效能。模块八:教育培训基地现场教学。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进一步深入调研,充分掌握培训对象的需求,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动态化、课程供给菜单化。

  在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围绕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对解决问题的帮助等问题,展开培训课程体系评估工作,这样有助于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为今后培训工作的改善奠定基础。课程体系评估的工具可以采用柯式四级评估模式。做好培训课程体系评价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明确培训对象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操作部门应给予每一位培训对象参与评价的机会,并赋予相应的评价权利。2.评价结果要与培训者业绩考核相挂钩。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教师尤其是骨干培训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培训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体系评价的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不断更新完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者教学科研能力.

  [2]陶永进.员工培训管理实训实战实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5.

  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范围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统筹规划。为使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各学校要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实施课改实验工作。

  为保障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学校要选派得力教师实施课改工作。小学起始年级实施新课改的教师要求年龄在周岁以下,第一学历为中师及以上学历,且教学思想先进,业务能力强教育培训,有协作精神。

  (二)培训内容: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相关政策、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

  通识培训的专题主要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师评价”、“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与学校的发展”等。

  学科培训:面向各学科教师,分学科进行,结合学科特点和基本要求探讨新的课程理念及其实施。学科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⑴新课程标准解读,包括课程标准介绍、与现行大纲的比较。⑵教材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⑶教材具体内容解析,即结合章、节的具体内容分册逐步进行分析等。⑷教学实施研讨,包括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指导,教师组织、教学原则、策略与方法等。⑸根据各学校需要和实验进展情况,组织课例讨论和相关专题研讨。

  (四)培训的主要途径及材料:由于当前“非典”的影响,由原来的聘请专家培训,改为以学校自己组织培训为主。一是学习教育局为启动新课改编写的《教会学生学习—课改的宗旨》、《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的使命》、《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三本学习材料;二是学习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教材;三是组织教师观看新课程的培训光盘;四是搞好校本培训;五是组织小规模的县级培训。充分发挥我县省、市、县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观摩课,进行培训。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装备陆续配发部队,针对我军干部队伍中技术水平与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这一特点,我军提出了通过军民融合的方法加大技术干部培养的力度。国防生的培养就是依托国民教育,走军民融合发展的一条路子。而国防生的任职培训是大学后的非学历教育,是对各类知识的再补充,是对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任职培训教育的特殊性,军队院校必须明确目标、创新对策,始终把打牢任职培训学员第一任职能力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关注学员军政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在当前的培训模式下暴露出了国防生任职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主要揭示了当前在任职培训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为下一步做好任职培训顶层设计,促进任职培训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提供参考。

  关于任职培训学员的课程设置问题,问卷跟踪调查了理工大学某学院3届的任职培训学员。学员涵盖十几个专业,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232份,回收223份,回收率为96.12%,有效问卷为210份,有效率达到90.51%。从总体上看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能满足研究所需的要求,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具体问卷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从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国防生学员所在的单位为基层部队,从事技术或指挥岗位,约占77.6%。相比科研院所和其他单位,基层部队对第一任职能力的要求更高,更需要贯彻落实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的要求,改善国防生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偏弱的困境,切实提高国防生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专业对口方面,大学所学专业与任职院校所学专业对口(一致或相近)的占61.9%,与分配从事的专业相关的比例为64.3%,从这两组数字看出虽然国防生分配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但实际专业对口的比例很低。需要调整任职培训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能力为核心,让学员认识到基层工作岗位会经常变动,更需要拥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多面手、全能才,今天院校中多积累的一点一滴,都会为明天的成功多铺一条路。调查报告中学员感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比例高达42.3%,课程设置重复的占46.7%,充分说明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学员和部队的实际需求,让学员感到该学到的知识没有学到,该得到锻炼的能力素质没能得到充分锻炼。下面就对当前任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找准问题,为相关院校提高任职培训质量打下基础。

  随着院校教育转型的深入推进和任职教育的创新发展,我们发现,军队院校在漫长的办学史中形成的一些传统设置,教员在长期本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传统做法,在任职教育教学中不是很灵验,甚至与以提高学员素质为核心的理念相背离,没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一些专业课的内容学员在地方大学上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了,缺少新意,应该融入军队的特色。

  三是很多教员用给生长干部学员上课的思路、课件、教育方式来对待任职培训学员,应该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四是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贪大求全,教员讲课累、备课难,学员学的累、不扎实。

  五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考察理论知识多,考核能力素质少,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考试方式不免偏向于死记硬背,导致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任职教育是学历后的岗前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已经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如果任职教育阶段还是像大学一样简单的开设几门专业课,肯定达不到岗前培训的效果;任职教育针对特定岗位,重在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教学内容必须与学员的岗位任职息息相关,针对性要强;任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本位教育,而能力的获得与实践密切相关,任职教育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同时要避免过多的针对任职教育对象提高认知能力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忽视了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和培训对象认知的规律性,显然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任职教育的需求。

  针对任职培训学员的特点和培训需要,应该拿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区别于生长干部学员。知识是基础,素质是升华,能力是目的。在学历教育中,国防生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可这些知识往往是“死水”,想真正变成“活水”,需要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任职培训教育必须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出发,切实提高学员素质,帮助学员快速度过岗位任职适应期。

  院校训练部门领导和机关需要进行一次专项调研,到基层部队和兄弟院校广泛征求意见和交流借鉴,通过系统分析不同任职岗位特点和关键任职能力构成要素,摸清、搞透军事斗争准备和新型军事变革的蓬勃兴起对国防生任职培训学员知识、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摸清、搞透军事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战法对国防生岗位任职能力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会。科学定位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是不同层面、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合理确定国防生任职培训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标准,制定各类任职培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各课程的地位作用和内在逻辑关系,尊重学员的认知规律。按照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拓展三个类别,区分课程、专题、问题三个层次,实施模块化组课。形成“课程相对稳定、专题灵活组合、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建设模式,实现任职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由大而全向按需设课的转变,切实让不同类型的学员都得到锻炼和提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整理教学方案,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有的学员在任职培训期间的专业划分与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差别很大,导致知识的衔接不畅,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在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对课程体系构架的基础上,先以感性材料为主,再引入具体概念,由浅至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同时对于现在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有一部分学员之前就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基础较好,往往对课程安排有更深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架中以理性教学为主,注重教学实践中感性实例的积累与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合理安排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授课进度,才能使所有学员都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教员这个职业是最重视内心感受的职业,让学员在课堂中得到智慧的激荡教育培训、心灵的起舞是每一个教员的自豪。因此在授课方式上,教员、学员要形成良性互动,打破“你讲我听”的传统形式,重点是启发学员的思维,充分发挥任职培训学员思维活跃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案例式教学,通过贴近部队实际的生动案例,摆脱课堂教学单纯的理论讲授,寓理论教学于案例讨论,既理清了理论脉络,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还启发了智慧的火花,可谓一举多得。对任职培训学员授课的重点不在于知识本身的传输,更重要的在于思维能力和思考方法的培育,学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尝试让学员走上讲台,成为“小教员”,既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又提高学员运用现代手段讲课授课的能力。此外,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或联系科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思路、新理念、新成果、新战法。突出“新”字,在讲授中能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以及部队的动态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教员的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知识扩展,教员本人在教学中的创新理论、前瞻想法,也要勇于、敢于、善于表达出来,与学员深度探讨,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学员听课状态,注重师生互动,改善授课氛围。

  任职培训学员在地方大学接受的教育中很少涉及国防建设方面的课程。很少有人具备良好的尚武精神和战略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成为一名合格军官所必备的。培养学员为国家、为军队、为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担当,乐于担当的精神,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尚武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可以将其与爱国主义、价值观、传统教育等融合在一起。要重视通过战争遗迹、“英雄”塑像、战例等进行潜移默化的战斗精神培养。同时可以营造富有战斗气息的军营文化和氛围,发挥战斗文化熏陶的感染作用。学好战史战例,提炼好传统精神,搞好政治环境建设,把战斗口号喊起来、把战斗歌曲唱起来、把精武典型学起来,让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

  任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而能力的生成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满足学员的个性发展,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注意按照“少量的理论课、一定的专题课、大量的实践课、丰富的讲座课”的原则确定课时比例,重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衔接,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课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这是尊重教育实践规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努力形成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基地化的新路。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员在真情实况中练指挥、练谋略、练技能,缩小院校与部队、课堂与战场、教室与岗位的距离,学习任职知识,培养任职素质,提高任职能力,加快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质的转化。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采用参观见学、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方式,切实提高学员对知识的分析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1]曹华.军队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6).

  [2]罗德良,张燕. 适应任职教育“岗位合格”培训要求的新型教学理念研究[J].继续教育,2010,(6).

  [3]黄名文.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

  [4]张春霞.军队任职培训院校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2010,(8).

  [5]薛谋社.军队任职教育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继续教育,2012,(12).

  [6]周为民.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大力培养基层官兵精气神[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14).

  [7]李锋锐.以创新的观念推进任职教育发展[J].价值工程,2013,(21).[8]肖晓勇,罗育林.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变及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9]张军,刘培涛.军队院校任职教育革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